再见了,零申报!税局通知:无税不申报要来了!
关键词
: #无税不申报#零申报#纳税义务人#“放管服”改革
收藏
下载Word
下载PDF
发送邮箱
分享
文章纠错
打印
隐藏提示
展开提示
近年来,“无税不申报”政策引发了广泛关注。海南省率先开展试点推行工作,明确符合特定条件的纳税人能够免除部分税费的零申报义务。这一政策不仅是税务部门深入推进“放管服”改革的重大举措,更是优化营商环境、减轻纳税人负担的利好消息。接下来就跟着谈子一起来了解一下无税不申报吧!
“无税不申报”指的是对于当期没有应税收入且未发生涉税业务的纳税人,可免于办理特定税种的零申报手续。该政策的核心在于“无纳税义务则不强制申报”,旨在简化流程、降低征纳成本。 海南作为首个试点省份,从2019年起逐步推行这一政策,其覆盖范围包括增值税、消费税等15个税(费)种,但企业所得税、个人所得税等并不包含在内。推行此政策的目的是通过“放管服”改革,为自贸港建设提供支持,将责任归还于纳税人,进而提升税收遵从度。 当期无应税收入或计税依据为零:企业没有发生任何经营收入或者应税行为。 未核定发票票种:企业未申请发票领购资格,并且从未开具过发票。 纳税人类型:仅适用于增值税小规模单位纳税人(例如国家机关、企事业单位),个体工商户、个人独资企业以及合伙企业并不在此列。 若企业申请了发票票种核定,或者发生了应税行为,就需要恢复按期申报。 企业所得税、个人所得税、房产税等依然需要正常申报。 新增纳税人:在完成登记后,默认按次申报(企业所得税、个税除外)。 存量纳税人:零申报满2年的,会自动调整为按次申报;未满2年的,可申请调整。 税务机关将借助数据分析、第三方比对等方式对企业纳税行为进行监控。 若发现企业存在未申报、漏报或者虚报等情况,将依法追究责任并予以罚款。 即便企业不适用“无税不申报”,也仍然需要警惕零申报的常见误区: 免税收入≠零申报:例如农产品销售属于免税范畴,但企业依旧需要如实申报免税销售额。 未开票收入≠零申报:未开票收入同样需要填入申报表,否则将构成偷税行为。 进项税额存在≠零申报:即便企业没有收入,已经认证的进项税也需要进行填报留抵。 长期亏损≠零申报:企业所得税的亏损可以结转,进行零申报将会丧失弥补亏损的机会。 预缴税款≠零申报:已预缴的税款需要进行冲抵,不能直接进行零申报。 筹建期≠随意零申报:若企业有进项税认证,就需要正常申报。 信用降级:企业连续3个月进行零申报,可能会对纳税信用评级产生影响,甚至可能直接被判定为D级。 发票限制:长期零申报的企业可能会面临发票降版降量的情况,限制其发票使用。 稽查风险:税务机关有可能对企业收入进行核定,追缴税款并加收滞纳金。 联合惩戒:情节严重的企业,将被限制出境,并被纳入失信名单。 “无税不申报”是税务管理朝着智能化、人性化方向迈进的重要一步,但企业仍然需要严守合规底线。对于长期没有经营的企业,建议对其存续的必要性进行评估,避免因零申报引发一系列风险。税务无小事,合规即效益! 免责声明:
本文章中所含内容(含转载内容)乃一般性信息,不能视为由深圳答税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 “答税科技”)所提供的任何专业建议或服务,也不构成任何广告、推荐、要约、要约邀请、承诺和合同。答税科技对本文章所涉及的或从第三方转载的信息及数据的真实性、准确性、完整性和时效性不作任何明示或默示的保证,对于任何因直接或间接采用、转载本文章所提供的信息及数据而造成的损失,答税科技均不承担责任。
暂时还没有讨论信息